像海浪一樣
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能量
撞擊、交融和匯聚
共同創造出美麗的當代藝術風景
2020橫濱三年展 7/17登場,臺灣藝術家本屆參展創新高
By NCAF
2020/07/20
By NCAF

在全球COVID-19疫情蔓延下,橫濱三年展延後兩週於7月17日揭幕, 開啟本年度在全球疫情下亞洲最早開展的國際雙、三年展,展覽期間也進行嚴格人數控管,防止人群聚集以使展覽順利進行。臺灣受邀參展的三位藝術家張徐展、何采柔及武玉玲,雖因疫情無法親臨現場佈展,仍透過視訊與日本團隊溝通完成作品裝置。

橫濱三年展自2001年創立以來首度邀請外籍策展團隊擔任藝術總監,來自印度的瑞克斯媒體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此次以Afterglow為主題,以光的殘影為喻,探討去中心化的多元藝術發展,希望透過作品帶領人們拋開既定窠臼,去發掘不同意識間的流動與互相映照。瑞克斯媒體小組認為全球疫情發展下,人們開啟的新生活秩序也正呼應他們的策展理念,雖然無法前往日本參與開幕,瑞克斯媒體小組於新聞稿上發布:「 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陌生、病毒大量傳播、仍有部分未知的餘暈之中,而且其中沒有既定規範可循。我們必須獨自以及攜手一起探索因為熟悉的規則受到改變,而加快震盪波動的各種規模與尺度。我們正沉浸在這樣的湍流中,它的壓力正在我們所有人之中蔓延。」[1]

藝術家Nick CAVE,於橫濱三年展主展場大廳的作品Kinetic Spinner Forest。

2020年橫濱三年展共邀集65組(67位)來自世界各地之藝術家,去年,在國藝會協助下瑞克斯媒體小組來台拜訪藝術家工作室;今年4月公布張徐展、何采柔、武玉玲三人獲邀參展,本屆也是歷年來台灣藝術家參與橫濱三年展人數最多的一次,為達宣傳與藝術家參展最大效益,國藝會與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決定攜手支持台灣藝術家參展並協助宣傳,三位藝術家的作品也在開展當日中受到高度矚目。

張徐展本次展出新作《AT5》,主要是呈現亞州民間故事中的連結與流動,文本參照一套民間童話故事分類系統 「AT分類法」,搜集亞州民間故事中幾個類似故事加以延伸。錄像的部份則參考台灣民間「藝陣扮裝」以動物扮裝演出,並以Jumpcut的手法剪輯跳接,喻示著文化流動中相似又相異,交互又混種的連結。張徐展的作品位於橫濱美術館主展場一樓一處棄置的員工廚房,作品成功地轉化這個過去未曾對觀眾開放的閒置空間,成為一個帶有奇幻氛圍的展覽場域。

張徐展以新作《AT5》參展,結合亞洲民間故事文本探索與世界共通性的連結與流動。
張徐展AT5定格動畫錄像,參考台灣民間「藝陣扮裝」以動物扮裝演出,並以Jumpcut的手法剪輯跳接,喻示著文化流動中相似又相異,交互又混種的連結。

藝術家何采柔此次展出的裝置作品《搖欄III》,具有尖銳頂端的柵欄,卻有著嬰兒搖籃的弧形底座,作品英文名是Balancing Act III,Balancing Act在英文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平衡的動作,同時也是權衡、兼顧的意思。這次因應展場戶外空間量身打造,是歷年來該系列作品規模最大,長度超過20公尺,作品坐落在Plot 48展區入口,觀眾必須穿過這件交錯搖擺的柵欄才能進入大部分展區,作品成功將展場入口空間轉化成帶有劇場感的空間。

何采柔的大型戶外裝置作品《搖欄III》,讓觀眾藉由穿梭其間行走獲得身體經驗。

藝術家武玉玲展出作品《生命軸》等五件雕塑作品,以編織軟雕塑為創作主體,編織技法受排灣族傳統啟發再加上現代纏繞技法,擅長以大型作品穿透延伸展場,闡述女性的生命與韌性,或與部落土地之間的情感牽絆。 對於這次無法到橫濱佈展,武玉玲表示「這次作品是經過部落長老的祈福儀式,我雖然無法到現場,但這些作品裡頭卻帶著靈魂與我們滿滿的祝福出發,距離無法阻斷我們的連結。」

武玉玲展出《生命軸》等5件作品,運用部落回收材料共同製作,呈現豐富多元的女性意象。

本屆橫濱三年展,多數外國藝術家包括藝術總監瑞克斯媒體小組皆無法入境,必須以視訊遠距溝通佈展,張徐展說到:「有許多裝置的細節必須是我到現場感受場地再做調整,透過視訊我與10個日方佈展人員一起工作,經歷數次挫敗,他們終於明白我要的山型線條和佈局,不可思議地在最後一天完成這件作品。」這種工作模式也為未來國際型當代藝術展覽寫下新的篇章,橫濱市市長暨橫濱三年展委員會主席林文子(Hayashi fumiko)表示:「作為全球疫情下最早開展的雙三年展之一,面對這些情況,我堅信我們可以將喜悅帶給每個人,同時,我們也希望藉此鼓舞全球的藝術家們。」

 

 

橫濱三年展展期:2020年7月17日至10月11日。

更多展覽訊息請參考:https://www.yokohamatriennale.jp/2020/ 


 

[1]“We are now in the afterglow of an unfamiliar, viral , and partly unreadable time, and are without familiar protocols. Alone, and collectively, we have to navigate the oscillation of scales, quickened by the alteration in familiar rules. We are now immersed in a turbulent flow whose pressure rides through us all.”(Afterglow, Rags Media collective, Yokohama Triennale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