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學/Curatography》第三期《策動表演性》將於2021年1月15日上線(https://curatography.org/)。本期邀請臺灣學者暨舞評人張懿文、泰國策展人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以及旅居柏林獨立策展人、同時也是呂訥堡大學博後研究員吉田美彌(Miya Yoshida),共同聚焦白盒子之外的跨領域與後人類藝術活動。從技術、身體與展演的探討,探問藝術家和策展人如何使用「表演性」為方法,將展覽視為經驗架構或轉化關係的環境,並重新定義了展覽的形式。
第一篇專文〈舞動展覽:臺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作者張懿文爬梳了策展的表演轉向,從舞蹈史入手,由表演理論學者茱蒂.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和舞蹈學者蘇珊.佛斯特(Susan L. Foster)的「編舞」(choreography)理論為基礎,討論不同領域的藝術訓練方式如何影響了人們欣賞跨領域藝術時的觀點,並爬梳歐洲和臺灣當代表演性策展之間的淵源與脈絡,試圖處理在地社會變遷「之間」的亞洲關係,提出對臺灣在地與亞洲表演性策展學的可能。前任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CC)藝術總監帕威.瑪哈薩里南以來自戲劇的背景,特別關注當代藝術的跨領域特性。在〈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一文中,他分享在他的領導下,包括享譽國際的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和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在BACC的展出經驗。這些現場藝術(Live Arts)的展覽,透過身體消除了藝術空間的物理限制,為人們創造了想像未來美術館空間的當代可能,而表演與視覺藝術的對比,也暗示了身處在市區黃金地段與百貨公司林立的BACC,所面臨的當代藝術/資本主義、藝術社群/政府之間的協商與掙扎。吉田美彌的文章〈策展作為不服從實踐〉則反思數位文化時代之下的策展實踐及其意義,探討人們對於透過電腦程式過濾與處理的視覺數據等科技的認知,更特別的是從身體性出發,從科技的體驗達到了新的科技感官層面,形成一種新的感知機制,進一步發展出器官學,也因此模糊了生物與機器之間的界限,描繪出當我們把身體感放入對科技思維的觀想之中時,可以如何探查策展的新維度。
《策展學/Curatography》第三期《策動表演性》上線的發表會,將於2021年1月17日(週日)晚上6點到9點15分,在臺北的思劇場(Thinkers’ Theater)空間舉行。第一場次由計畫主持人林宏璋老師主持,邀請本期三位作者張懿文、帕威·瑪哈薩里南和吉田美彌,針對〈舞動展覽:臺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和〈策展作為不服從實踐〉三篇專文,一同進行線上國際論壇,分享與本期策展學相關的延伸議題。第二場次,則特別針對臺灣的脈絡,舉辦「臺灣的表演策展—策動如何發生」專題論壇,討論關於表演策展的種種想像、問題意識,與組織怎樣的知識生產。本論壇邀請皇冠小劇場創辦人平珩,為大家爬梳 「小亞細亞舞蹈網路」(Asia dance network)———臺灣《表演藝術雜誌》第一次在表演界出現「策展」這個詞的歷史脈絡,並邀請跨越表演與視覺藝術場域的藝術家與策展人林人中、和臺南藝術節首屆策展人周伶芝擔任回應人,從歷史的脈絡回顧,協商當代表演策展意識的存在、生產意識和可能實踐。更多活動訊息請見《策展學/Curatography》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Curatography。
《策展學/Curatogrpahy》第四期《民族國家時代的策展意識》也將於2021年5月15日上線,由臺灣策展人徐文瑞擔任主編,收錄臺灣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郭昭蘭與德國策展人蘇菲・格茲(Sophie Goltz)等人之專文,敬請期待!
————
封面圖說: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 作品《回顧》的演出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