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海浪一樣
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能量
撞擊、交融和匯聚
共同創造出美麗的當代藝術風景
永續蔓生—細着藝術「瓦集瓦籍」X「賈蒂旺宜藝術工廠」
By 林于嫣
2022/06/24
By 林于嫣
卡塞爾文件展

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通過三種網絡的實踐,使「穀倉」的理念與價值得以實現,這三種網絡分別為:「之間—當地穀倉」(lumbung inter-lokal)、「卡塞爾生態系統」(Kassel ekosistem)、「印尼穀倉」(lumbung Indonesia)。「之間—當地穀倉」如同它的名稱,是一個遍佈全球的集合網絡,「之間—當地」(inter-lokal)一詞描述了他們在當地的實踐以及通過網路進行的交織與傳播。而「卡塞爾生態系統」與「印尼穀倉」則各自立足於它名稱中的所屬位置。透過這三種穀倉的網路實踐,將達成使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成為一個可以持續行動以及永續發展之平台的目標。本屆文件展策展團隊ruangrupa邀請了14組國際「穀倉成員」加入這次的文件展。這14個團隊都通過不同但鼓舞人心的方法,在當地社會結構中建立起深厚藝術根基,以及組織和提倡實驗性的經濟方法,創造新的集體價值觀。 

其中一組受邀的穀倉成員「賈蒂旺宜藝術工廠」(Jatiwangi art Factory,以下簡稱JaF),在印尼的賈帝旺宜發起了「紅土城市」計畫,其中「紅土大使館」(Terracotta Embassy)邀請多國藝術團體共同參與,透過集體合作與討論,希望未來在賈蒂旺宜將會有一個更完整、與土地和自然更靠近的藝術聚落。受邀者中包括來自臺灣的策展人李依佩(細着藝術),並在此計畫項下發展出李依佩本次參與文件展的策展計畫「瓦集瓦籍」(WAGIWAGI),除了使用當地最多的紅屋瓦當作材料之外,也加入了稻草以及其他自然建材。 

細着藝術與 JaF 合作「紅土大使館」(Terracotta Embassy)之「瓦集瓦籍」建築計畫空間(Wagiwagi Art Labs)模型(附上國藝會小牌子)。(圖片提供/細着藝術)

李依佩透過經營「細着藝術」(SUAVEART),邀請包含臺灣、印尼、英國等13組不同國家與不同專業領域的各路好手,一起嘗試從非人類中心的視角探討島嶼生態系統,進行「資源-共享者-建制」的辯證思考,通過「陽光、植物、土地」文本回應當前的生態環境,同時與印尼JaF社群進行建築空間的基礎系統探索和建構。 

「瓦集瓦籍」策展人李依佩正在向印尼駐法蘭克福總領事館領事 Acep Somantri 解說未來的 Wagiwagi Art Labs 建築模型。(圖片提供/細着藝術)

來自臺灣、有「植物獵人」之稱的洪信介,帶來以彩色原子筆素描的《臺灣野牡丹藤》、《桃紅蝴蝶蘭》、《臺灣喜普鞋蘭》,這些都是他努力保存、瀕臨絕種的臺灣特有種。同時也展出他協同調查的書籍《臺灣蕨類與石松類植物名錄》(Ferns and Fern Allies of Taiwan),這一系列三本的書籍,是由一位長駐臺灣的德國工程師拉夫・可那普(Ralf Knapp)花了超過10年的時間撰寫而成,內容包含4700多張照片,介紹臺灣與周圍群島上的蕨類植物,其中也包含外來入侵物種,讓人能夠有機會藉由圖鑑來做另一種臺灣歷史的爬梳。 

來自英國的凱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這次帶來與洪信介合作的作品《燈塔》(Light House),延續他使用玻璃與紫外線顏料的創作手法,在玻璃上繪製出臺灣喜普鞋蘭、臺灣野牡丹藤以及桃紅蝴蝶蘭,當觀眾近距離觀看透明玻璃板時,將會觸發紅外線感應系統,讓紫外線燈光照射至透明玻璃板,展現出螢光花卉的效果。布里克希望這樣的技術能夠被使用在大樓的玻璃上,透過陽光裡自然的紫外線讓圖像顯影,雖然利用自然紫外線照射,在人類肉眼裡無法顯像,但鳥類的眼睛卻能夠看見這些圖像,因此也能避開玻璃窗戶,減少「窗殺」的機率。

藝術家凱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的作品《燈塔》(Light House)【左圖】與植物獵人洪信介本次展出之花卉繪畫作品【右圖】。(圖片提供/細着藝術)

另外一組藝術家,服裝設計師洪琪與林家豪帶著來自台南的時尚服裝品牌oqLiq,將臺灣的工業爐灰回收、水庫淤泥以及牡蠣殼等純工業廢棄物,轉化成為作品《氣場》。這件全部用回收素材3D列印出來的布料,質地極像皮革,一張無機的環保皮革。他們試圖透過原料的廢料再製造的過程找出能與地球共生循環的系統,oqLiq想要的,不單只是共存共榮的生活,更進而追求一種未來生活永續性的時尚。 

服裝設計師洪琪與林家豪以全回收素材3D列印出來的服飾作品《氣場》。(攝影/林于嫣)

藝術家黃宜品為瓦集瓦籍創作的數位作品《無為之地》(Possible Land),是使用fxhash平台製作的區塊鏈作品,呈現臺灣團隊正在西爪哇瑪賈連卡(Majalengka)建造中的藝術基地WAGIWAGI Art Labs ,以及他們在構築過程中面對未知的自然環境與異地造屋的想像。影像中還可以看見黃宜品為了這次與JaF合作所特別加入的紅土元素。 

藝術家黃宜品作品《無為之地》(Possible land)展出現場。(攝影/林于嫣)

藝術家梁棨筑的作品《工作的路上》(On the Way to The Factory)以出版品為媒介,探討賈蒂旺宜村莊經歷工業化而改變的社會關係,講述當地年輕人因為外國工廠的進駐以及地方工業迅速發展,造成他們身分的急速變化,從傳統產業轉變成工廠工人。梁棨筑採用田野調查和工作坊的形式,試圖從個人敘事中了解逐漸被「轉型」介入的生活模式。 

藝術家梁棨筑於賈蒂旺宜駐村期間進行的工作坊。(圖片提供/梁棨筑)

《見樹亦見林 》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伍淑惠與藝術家林資芬共同合作的創作。研究員在做田野調查時總會特別搜集樣區內掉落、死去樹木的編號樹牌,金屬鋁片上的號碼代表樣區裡每一棵獨立的樹,如同身分證字號,每一片掉落的樹牌代表的是一棵樹的死亡,也代表其他樹的新生。研究者藉由每片樹牌去定位森林中的每一棵樹木,藉此觀察森林裡物種的狀態與錯綜複雜的關係,從樹木中看見整座森林。藝術家以鋁線編織成樹木枝枒,並帶領工作坊參與者一同以回收電線和樹牌塑型成獨一無二的樹枝,長出集體對森林的多元想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伍淑惠&藝術家林資芬所創作的作品《見樹亦見林》。(攝影/林于嫣)

臺灣新媒體與行為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為本次計畫發展的新作品《Pswagi Temahahoi》,是透過田野紀實與行為表演混合交織成的一件錄像裝置。紀實影像中跟隨著泰雅族耆老Yumin的「pswagi」光影知識技術去尋找野生蜂蜜的位置、尋找已經被遺忘、沒有具體座標 的「女人社」(Temahahoi)。藝術家透過創作詮釋與開拓女性和酷兒身體的空間可能性,預言似地交錯回應環境議題與安靜無聲的酷兒身體之關係,同時隱喻連結氣候危機下的蜜蜂減少與邊緣族群的消失。

藝術家林安琪作品《Pswagi Temahahoi》。(攝影/林于嫣)

其他藝術家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瓦集瓦籍與JaF關於永續共生的提問。像是臺灣藝術家黃志華的作品《沒有我們的地方》試圖描繪對比於人們日常感知之外的世界觀,以檢視我們所主導正在進步中的地球。來自印尼與日本的雙人組巴格斯.潘德佳和今津景(Bagus Pandega & Kei Imazu),利用檔案庫資料的拼貼,來講述印尼為種植大量經濟效益的棕櫚樹而砍伐印尼特有原始林的歷史。印尼藝術家阿里安山.卡尼亞哥(Aliansyah Caniago)的繪畫作品,反映出了印尼的自然植物被殖民的樣貌。臺灣藝術家何灝與印尼樂團 LIAR 則會在展覽期間合作演出《θ (Theta)》。此外,臺灣藝術家黃偉茜陳科廷也將在未來前往印尼當地駐村,黃偉茜預計透過「瓦」回應JaF當前垃圾焚燒的議題,和當地藝術家合作完成垃圾窯;陳科廷則會從河流與飲食的角度帶出台灣和印尼的日常生活關係。

JaF成立於2005年,是一個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專注於研究當代藝術和文化實踐,長期思考如何與農村地區的當地生活結合起來。JaF建成的開始,是因為隸屬於西爪哇島的賈蒂旺宜,在政府主導下,聯合了其他外資(包含臺灣、韓國、日本等國家)計畫想把這塊區域規劃成為工業發展區域,開始一系列的土地開發,藝術家阿里夫・義都(Arief Ydu)率先意識到這件事情,召集了其他同樣住在賈蒂旺宜的藝術家們,一同來思考他們的家園要如何回應政府所謂的「開發」。他們首要的目標,就是讓村民們連結起來,一同討論在他們所居住的土地上將要發生的事情。最先受到關注的,是當地瀕臨危機的紅屋瓦產業,自金融海嘯以來,這個產業已成為夕陽產業。JaF使用藝術的方式傳達他們的訊息,其實就是一種用藝術改造社區的展開,引發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如何在賈蒂旺宜完全轉型為製造工業區的同時,挽救最後的夕陽產業。JaF透過了小型的音樂演出和居民互動、釋出善意、連結有無,而後他們邀請村子以外的樂團來賈蒂旺宜駐村,駐村期間發展出了「陶瓷音樂聯盟」(Ceramic Music Consortium),他們利用當地資源,研究與開發出加工陶瓷作為樂器,也改造紅屋瓦成為能夠敲擊的打擊樂器,並支持國內與國際藝術家使用這些開發出來的技能,向大家推廣、傳播和創造獨樹一幟的陶瓷音樂文化。這十數年間JaF除了發展音樂、駐村活動以外,也經常舉辦在地座談會、電影放映會、合作演出等,活動多半採用互動參與的形式讓有興趣的居民自發性地加入。這次受到文件展的邀請,JaF也邀請他們來自各國的夥伴,一同在卡塞爾的忽布納工廠展廳(Hübner areal)展示他們一起長期合作的「紅土大使館」計畫。 

JaF團隊製作的紅屋瓦海報以及樂器.(攝影/林于嫣)
JaF團隊擺設以紅土製成的儀式使用道具。

忽布納工廠位於卡塞爾城市的西邊位置,緊鄰一條快速道路,離市區與舊監獄不遠,佔地極廣,此次文件展策展團隊為對應「卡塞爾生態系統」因地制宜的構思,向忽布納集團借了其中一間工廠作為藝術展覽場地使用。工業風的場地呼應了JaF的風格,能接近地重現出在賈蒂旺宜當地的氛圍。忽布納公司為一家卡塞爾當地的材料公司(2012年後收購北非與瑞典公司成為集團),在1946年戰後建成,多半提供工程用鉸接式波紋管,後期轉為大型鐵路材料供應商,為德國國鐵製造火車需要使用的配備及技術,近年來也為紐約市地鐵設計新的鐵路配備與路線技術,為卡塞爾重要的國際型工業集團之一。 

瓦集瓦籍與JaF團隊,將於文件展的期間舉辦各項活動,歡迎當地與國際的觀者們一同加入,其中瓦集瓦籍也會分享臺灣的茶藝與茶葉,讓參加者不但能夠了解臺灣的泡茶文化與茶葉種類,更能在參加完工作坊之後,品味來自坪林鄉的臺灣真功夫好茶。 

瓦集瓦籍與JaF團隊的展出空間為卡塞爾重要的國際型工業集團「忽布納集團」之工廠(Hübner areal)。(圖片提供/細着藝術)

----------

*封面圖說:「瓦集瓦籍」(WAGIWAGI)展覽現場,使用賈蒂旺宜的紅屋瓦做成展示書櫃。(攝影/林于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