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海浪一樣
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能量
撞擊、交融和匯聚
共同創造出美麗的當代藝術風景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與Baan Noorg藝術與文化合作社 臺、泰、德共創《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
By 林于嫣
2022/06/29
By 林于嫣
卡塞爾文件展

牛隻在許多宗教裡,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例如猶太教、印度教、佛教、拜火教,以及古羅馬、古希臘與古埃及,都有記載關於牛與祭祀的關係。在印度的吠陀時代,牛一直是財富的象徵,因為古印度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賴於牛的奶製品和靠牠們種地維生,而在科技發達的今日,乳牛對於農村的經濟,在不同國家與地區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

身為穀倉藝術家(lumbung Artist)的藝術團隊「Baan Noorg藝術與文化合作社」(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以下簡稱Baan Noorg),是由泰國藝術家夫婦Jiandyin(Jiradej Meemalai 與 Pornpilai Meemalai)以及臺灣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Op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以下簡稱OCAC)成員許家維與羅仕東,於2011年共同創立。OCAC認為,當今的藝術更需專注於與公眾之間多樣化的交流模式,當代藝術的無窮活力來自於它趨於公眾的重要性質,不再只朝向單一的藝術範疇,而是朝向不同領域的開放,生產思想的交流。2012年起,OCAC舉辦了多次臺泰藝術交流的活動,自「臺泰當代藝術交流展:理解的尺度」之後,成員羅仕東、許家維與Jiandyin持續保持互動及多項合作,並共同發起以地方創生、連結國際與在地、教育與實驗為核心的Baan Noorg。

Baan Noorg位於泰國拉差汶里府菩澤村,是一個由藝術家經營、非營利性質的概念團隊,以社區經營和藝術實踐計畫為主,在當地展開跨領域藝術與跨學科的活動,為本地居民和全球社區發展帶來新的活力。Baan Noorg作為一個替代性的學習平台,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分析社區與社會的現狀,並探索社區參與、文化和當代藝術實踐的案例,期許與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研究人員、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一同找出共同生活的可能性,實現更好的社區生活。
 

Baan Noorg展前於泰國和德國進行的工作坊與農場拜訪。(圖片提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Baan Noorg所在的菩澤村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而農業又以畜牧業與農作物種植為大宗,並以畜牧業延伸出的酪農產業而聞名。隨著全球人口爆發式的增長,糧食需求急速增高,截至2017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89.8百萬公頃,較前一年度增長3%,全球科學聯盟提出了「基因編輯」(編按:插入、刪除、修改或替換DNA的技術,也稱為基因改造),為面對急迫氣候適應問題的農業作物給出解方,進而維持糧食與人口數的平衡。此一方法也受用於酪農業,以菩澤村為例,為提高生產能力,當地酪農業引進荷蘭及德國牛種,並在這十幾年間將德、荷牛大量的與當地牛隻進行混育,使較不適應熱帶環境的本地牛種也能在炎熱的天氣下保有強健的體魄。
 

菩澤村出產的牛奶肥皂,在Ruruhaus的禮品區販賣。(攝影/林于嫣)


雖然近幾年菩澤村許多小農不再以販售乳牛維生,但卻還是飼育著牛群。對於乳牛,當地居民視之為家產,是不能夠輕易放棄的事物,而在Baan Noorg的觀察,整個菩澤村的畜牧業與藝術生態,是由飲食生態系、歷史、儀式、人類活動,以及其他重大事件等交織而成的,這也促成了Baan Noorg這次參與卡塞爾文件展的展出計畫《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Churning Milk: the Rituals of Things)。參與本次計畫的成員總計有12位,除了來自臺灣的羅仕東、許家維和來自泰國的Jiandyin夫婦外, 還有泰國的Pakchira Chartpanyawut、Krittaporn Mahaweerarat、Dangchanok Pongdam、Awika Samukrsaman與Suphitchaya Khunchamni,來自德國的Alfred Banze與Christine Falk,以及來自加拿大的Liam Morgan。
 

Baan Noorg藝術與文化合作社參與本次卡塞爾文件展展出計畫的成員。(圖片提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乳牛與儀式

對藝術家們來說,《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試圖將他們家鄉的歷史與現代年輕文化聯繫起來。由於稻米的糧食價格下跌,1968年以來,菩澤村不得不將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種植水稻,轉向乳牛養殖。但因為缺乏土地知識、實踐能力與資源,養殖產業無法持續進行足夠有效的運作,養殖業也逐漸走向沒落。直到今日,許多小農場仍然保留著家族遺產中,沒有經濟產能的乳牛,當這些乳牛逐漸走向終老的同時,Baan Noorg找到了一個乳牛與當地文化遺產中心的連結——以牛皮製成的皮影戲偶。在泰國的歷史中,人們會將因懷孕死去的乳牛皮處理得乾淨平整,好讓工匠能夠雕刻,之後捐贈給佛寺,用來製作皮影戲偶中神話史詩裡神祇的角色。皮影戲多半以史詩《羅摩衍那》為主題,《羅摩衍那》為印度婆羅門教的史詩之一,地位如同西方文化的《聖經》,其文化影響遍佈整個東南亞地區,甚至中國著名四大名書之一的《西遊記》都能看見《羅摩衍那》的影子。裡面的故事內容,都與愛、情義、死亡相關。諸如此類隱藏於文化背後的生命週期性,可以說是敬重泛靈文化的結晶與體現,這個為死去的乳牛所舉辦的儀式,更對比出不同文化下對於動物與自然資源循環的重視。
 

以乳牛皮製作成的皮影戲偶。(攝影/林于嫣)


攪乳海與滑板

「在印度神話中,眾神被年老、疾病和死亡的問題所困擾。然而,在宇宙的中心,也就是眾神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牛奶之海,裡面有讓眾神長生的甘露。經過激烈的爭論,善神(提婆達多)和惡神(阿修羅)同意攪動乳海以獲得不朽的甘露,然後平等分享。毗濕奴要求他們把藥草扔進牛奶海;他用曼陀羅作為攪拌海的杵;毗濕奴本人以巨龜庫利馬的形式沉入海底,以承受杵的重量;他用巨蛇納迦(據說是龍王瓦蘇基)的身體作為攪拌杵的繩子,攪動著牛奶海洋……。」
 

展場一隅,黑色布料材質的巨龜庫利馬與拌杵。(攝影/林于嫣)


引用這個眾神合作與不停攪拌的意象,Baan Noorg在卡塞爾發現了「威爾森先生的滑板公園」(Mr. Wilson Skatehalle/Skateboardverein Kassel e.V.)這一個有趣的滑板協會,此協會促進了當地的滑板文化交流,其滑板場地除了提供滑板同好進行運動以外,也提供場地的租用,例如舉辦大型的二手衣服市集或是小型演唱會,連結起居民與社區互惠互助的模式。Baan Noorg結合了威爾森先生的滑板公園在「文件展廳」(documenta Halle)建構起一個滑板場地,並邀請當地的滑板愛好者自由進出,交換經驗。滑板場斜坡的圖案是以「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下農民和農業的不穩定性」為主題的噴漆塗鴉,這個部分也與德國的塗鴉團體合作,邀請他們來噴塗自己的圖像和語言,並加上泰國的政治現況反諷。另方面,當滑板社群在其中遊玩、上下左右滑動時,也是呼應著上述由《羅摩衍那》擷取之「翻攪乳海」章節中的翻攪意象,讓各種事物在此交匯發生。於是,文件展廳成了一個結合東西方文化與社會意象,且能開放大家一起遊戲、互相學習、交流與分享的場域。有趣的是,行銷全球的知名能量飲料「紅牛」(Red Bull),發源地正是泰國,牛、運動、泰國、全球等意象,於此又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正在滑著滑板的民眾。(攝影/林于嫣)
《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不僅介紹來自泰國的事物與儀式,也是透過這件作品將相異事物連結在一起的舞台。圖為滑板社群正在詢問皮影戲雕刻的工作坊細節。(圖片提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卡塞爾當地的滑板社群不僅協助建造mini ramp滑板場,也是在文件展的百日展期中的表演、遊戲的參與者。(圖片提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滑板場邊巨大的樓梯,不僅能成為觀眾稍作歇息的地方,也開放觀眾留言塗鴉。(上圖/林于嫣攝影;下方二圖/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提供)


Baan Noorg也發起了捐贈滑板的活動,邀請卡塞爾當地民眾捐贈舊滑板。即日起到2022年9月1日,都可以在卡塞爾的Titus潮流商店(麥當勞階梯斜對面)以及威爾森先生的滑板公園這兩個地方捐贈舊滑板,也接受破損或不完整的滑板,這些零件將在9月被送往泰國,形成卡塞爾和菩澤村之間的另一種聯繫。殘缺的滑板部件將被重新組裝成DIY滑板用甲板,並送給當地社區的兒童,此外,這些滑板還將幫助當地的滑板項目進行籌款。因此,《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計畫將在第15屆文件展之後持續進行。
 

[左]邀請卡塞爾當地民眾捐贈舊滑板的活動。[右]本計畫於滑板社群中傳播的邀請海報,只要帶著滑板便能免費進入文件展廳展場,並使用mini ramp滑板場。(圖片提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

*封面圖說:Baan Noorg藝術與文化合作社《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於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文件展廳」展出。(圖片提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