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人才交流計畫系列活動揭開湄公河流域的多元樣貌——
《文化不迷航》國際論壇聚焦東南亞優秀藝術工作者, 一窺藝術家如何參與社會議題
國藝會ARTWAVE與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臺亞會,TAEF)於6月13日至6月18日合作辦理「亞洲藝術人才交流計畫」系列活動,重頭戲《文化不迷航》國際論壇於6月17日在台北隆重舉行。此次論壇邀請來自湄公河流域的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和臺灣等地的優秀藝術工作者,從自身的實踐行動出發,分享他們在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社區參與式藝術、跨領域創作和策展等領域中參與社會實踐的經驗,引發觀眾對藝術和社會議題之間緊密連結的思考。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藝術與社會議題之間的關聯變得越來越密不可分。藝術家們通過他們的創作和參與,探討社會中的傷痛修復、社會和諧、永續發展、地方創生與發展、身障社群的發展、身心療癒、土地正義以及社群遷徙的社會處境等重要議題。《文化不迷航》國際論壇將提供一個平台,讓來自東南亞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們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洞察力。
臺亞會蕭新煌董事長表示這次5位藝術家,都透過藝術來連結社會議題。原本台灣和東南亞國家因為新南向政策長年有經貿接觸,這次透過論壇讓藝術界也有直接對談的機會,可以讓台灣和東南亞藝術界的交流更豐富多元,同時也可以加強面對面的交流性。臺亞會一向致力於在台灣與新南向國家之間,成為政府和民間的對話平台。這次挑選的藝術家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都在社會和藝術之間找到互相實踐和連結的可能性。
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在致詞時則提到這個參訪計畫不僅是一個文化藝術交流,也是一個互相了解、互動的開始。相信這些東南亞藝術家的來訪,能為台灣的藝術界帶來新的靈感和視角。同時,這也是與東南亞地區各國共榮互利、文化激盪的絕佳機會。國藝會也會持續推動藝術界中台灣和東南亞長期的多元交流。
文化部文化交流司的副司長紀東陽說到,文化部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促進藝文界的人才交流和資源共享。然而政府的推動再全面,也無法滴水不漏,還是需要民間推手的幫忙,使交流更深入社會。這次的《文化不迷航》,就是臺亞會和國藝會這樣重要的推手,和政府相輔相成,成功串聯起台灣和東南亞新南向夥伴國的藝文人士。
講者和藝術家吳瑪悧則分享道,她長期耕耘藝術進入社群的工作,但是根據她自己過往的實踐經驗,藝術家進入社群通常時間有限或短期的進駐,所帶來的影響力因此受到限制。但是這5位東南亞的藝術家很難能可貴,透過長期和社群合作,和社群發展出強健的生態系統。藝術界最希望樂見的就是這些藝術行動,可以為社群和公民社會帶來更多的刺激,衍生出更多的成長和議題延伸。
本次論壇中,寮國的藝術家Luck是焦點人物之一。作為一位優秀的視覺藝術跨媒材創作者,她長期經營著民間畫廊並參與策展工作。她關注身障團體的議題,曾與聽障團體合作,將藝術設計引入陶製企業。她的實踐行動展示了藝術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為弱勢群體帶來了希望和改變。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藝術家是來自緬甸的Zun Ei Phyu。她同時是一位傑出的藝術治療師和醫師。她通過推動藝術治療和傷痛修復,關注永續發展、民主和人權相關行動。她以自己的實踐行動展示了藝術如何成為一種力量,能夠在社會中引發積極的變革和影響。
另外,來自泰國的表演藝術跨界製作製作人和藝術節策展人Wayla Amatathammachad,將帶來他近年來在資源較不足的地方省分,致力於推動藝術地方創生和永續發展的合作模式的實踐經驗。他的行動體現了藝術在地方社區中的重要性,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來自越南的藝術家Nguyễn Thị Thanh Mai則專注於研究因政府土地開發案而被強制驅離的經濟弱勢住民的問題。她探討藝術家如何介入並回應都市開發課題,為社會中被邊緣化的群體發聲。她的實踐行動彰顯了藝術對於土地正義的重要性,並引發對於公平和人權的關注。
柬埔寨的藝術家Soung Sopheak是Khmer Art Action的創辦人和戲劇導演。他的團隊通過表演藝術探討近代受重創的柬埔寨社會如何透過藝術找回自身的價值。他的實踐行動呼籲社會對於文化和藝術的重視,並將藝術作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本次論壇的主持人鍾適芳是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副教授、製作人、策展人,同時也是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藝術學院的客席講師,和草根音樂廠牌「大大樹音樂圖像」的創辦人。她在串連東南亞音樂家、藝術家、導演和學者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透過她的主持,將為論壇增添更多的活力和深度。
此次國際論壇將為參與者帶來精彩紛呈的內容,讓大眾更深入地了解東南亞5國和臺灣等地藝術家們如何透過藝術參與社會議題的經驗。他們關注的議題廣泛而深刻,透過這些藝術家們的分享,將為大眾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思考。